夏天燥热的午后,茶几上塑料大碗盛着剩余的西瓜汁水。我接到一个电话,是大学学习委员 T 熟悉的声音,花椒一样略微呛人。她说你有空吗?我说有。 “好,”她深吸一口气说,“今天我突然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本科幻小说,叫《火星》,剧情设定是宇宙里存在一个生存范围巨辽阔,人口巨稀少的星球。那个星球上的‘人’认为,人和人以实体形式见面是一件非常羞耻的事情。所以,他们就算结婚以后都会通过某种虚拟技术见面。在那座星球每个人都有一块领地。领地的面积大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你在自己领地的范围里随便乱走,不管往哪里,不管走多久,你累死了也不可能抵达和另一块领地的交界……” “某一天,这样一个星球上居然发生了谋杀案。当然,之后剧情发展不是我想说的关键,我想说的是……”我只花了0.001秒猜到她接下来要说什么,“那个星球的生活方式。你知道吗?我每24小时里都有1小时,会很羡慕,很羡慕这样的生活。” 半个月前,我们曾在上海碰面。她在美国读心理统计,暑期回国在沪实习。那次对话的主题就是:社交障碍。我们谈论着她在异国跨文化适应的窘迫和淡淡的单身:“别说有没有新男朋友或新女朋友了,我连新朋友都快没有了。” 哪怕远隔重洋,我也时常能隔着微信感受到一阵寂寞的海风,从她短促简单的自黑和微笑 EMOJI 里吹来。T,以及和她类似的,拥有某种共同特质的人,虽然内心在渴望关注和认可,表面上却低着头沉默,由于害怕出错,害怕失态,害怕不被认同…… 这种人性中复杂而独特的特质,就叫做害羞。
我安慰她,一边联想起自己的童年。非常年幼的我也会想尽办法回避来家中作客的亲戚朋友,每逢客人上门,我都会把自己裹进被子一两个小时不敢探头。偶然接触到他们的眼神,那瞬间,就像一阵尴尬的电流卷过身体,我两颊发烫,飞速缩回被子里。 我和大部分害羞者一样,在描述自己害羞时,都会提及如下三点:承认自己害羞、脸红等生理反应、紧接着有尴尬和难为情。 另外还有一些现象能诠释“害羞”:
“沉默寡言”这一词能表现出害羞者躲避与他人相处的心理状态:一种保持沉默或不愿坦言的倾向,除非不得不说,他们通常保持沉默。 Gerald Phillips 教授和他的同事花了十年时间研究沉默寡言,他认为,沉默寡言不仅仅指有意躲避在公共场合发言,即使教给沉默的学生在公共场合发言的实用技巧,一些人还是不能够和他人顺利交流。 事实上,大约有1/3的学生在掌握沟通技巧后会更不舒服,因为他们仍然不知道为什么要沟通、以及要沟通什么内容。他们更容易不安,而人们感到不安的时候倾向于独处。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对人际关系的保守投资——在处处有风险的市场中,比起期望的收益,他们更在乎会损失什么。
到底什么情况让人害羞呢?其实许多害羞的人都只是在某个特定场合碰到特定人物才会害羞,具体统计数据见下:
“他刚被开除了!” “跟你讲,她整过容噢。” “他那份工作是托关系搞到的。” 当有人当众抖出我们的小秘密,或是私人举动突然曝光在大众视野下(比如在电梯里调整内衣时突然电梯开门),我们会很尴尬、窘迫。在生理层面会表现出如下症状:脉搏跳动加剧,心跳加速,出汗,神经质发抖。这些感受通常伴随着一阵尴尬、窘迫、短暂但强烈的自尊受损感。 Andre Modigliani通过团队竞争实验发现,感到窘迫的人会通过6种挽回面子的策略努力保持自尊,比如:
对于害羞者来说,他们更经常感受到尴尬。但害羞者或许不会流畅运用如上策略来保住面子,相反,他们会直接避免可能感到尴尬的场合,进一步将自己与人群划开界限。
公众害羞者主要表现在关心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反应。如果你属于公众自我意识型,那么你会对以下大多数问题回答“是”:
私下害羞者主要表现在对自身的关注,将注意力转移到自我关注的负面层面,在超强显微镜下检测自己的缺点。如果你属于私下害羞者,你会对以下全部或大多数问题回答“是”:
公众害羞者 公众害羞者的压力远比私下害羞者要大,他们的感觉会影响其表现,表现会影响其他人的评价,其他人的评价反过来又深刻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 比如在这一次课堂展示表现不佳后,下次他们往往会躲在教室后排,不被人看到的角落。他们明知这样会降低被指导、赏识和帮助的可能,会没有教授认识他,却仅仅是沉默应对。但这个时代的人们都倾向于推选能言善辩的人作为领导者。研究表明,当原先默默无闻的人在团体氛围中被推举发言,而其他成员积极回应ta时,那个人更可能获选领导。公众害羞者往往受其性格影响,难以来到领导地位。 这种“不好意思”也会让他们更难从他人意见中获益。来自圣地亚哥海军基地近500名海军的研究结果显示:与那些不害羞的伙伴相比,害羞的人更不愿意因私人问题(如酗酒)向上级寻求帮助。 私下害羞者 一个口若悬河的人在聚会上被邀请单独唱一首歌时,也许会面红耳赤;风情万种的女演员不相信现实中素面朝天的她也会受人爱戴;著名脱口秀主持人遇到有人邀舞,却变得四肢僵硬……与公众害羞者相比之下,私下害羞的人更熟悉取悦他人、被他人接纳、获得提升机会的社交技巧。 他们会有不错的职业发展,甚至成为名人,因此当他们跳出来宣称自己很害羞的时候,他的朋友或许会大吃一惊。因为他们会将不好的情绪不安留给自己,用老道的社交技巧掩盖,或是回避自己不擅长的场合。 天生害羞:人格特质研究者认为,新生儿的害羞若可以测验,会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因为个体的敏感、害羞特质可以遗传。 习得害羞:行为主义者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害羞是因为孩子想在成人掌控的世界里受到关注,他们会因此变得害羞。然而通过一些自我训练,可以强化“正确”的反应方式,消除害羞导致的错误社交行为。 过度自我:精神分析著作认为,害羞可以追溯到早期人格发展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整合的失调。“害羞是一种社会性创伤,为逃避假想的拒绝和威胁,病人常常在生活中表现出主观积极而温和亲切;源于对被忽视或拒绝的恐惧,病人常常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又好且合作,其内在痛苦就转化为害羞。”
社会生态因素: 1)社会迁移:美国人一生平均要搬家14次,对一些职业来说,流动才是正常的生活状态。频繁迁徙带来的不安定造成归属感下降、人际关系缺失等等。研究表明,迁移次数最多的孩子感受到的社会隔离最强,尤其是空军家庭的孩子。比起其他组的孩子,他们更相信自己的力量。可能因为生活环境的频繁变迁,他们产生自我中心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2)孤独:社会越进步,科技越发达,我们的人际关系却有相应损失。隔壁邻居一周都不一定能打到照面,我们不再需要依赖人力去解决很多问题,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感受到除了爸妈以外邻里朋友的温暖、给予和分享,也很少有机会去与人交谈。 3)优秀病:整个社会都在强调:提高个人成就,做一个成功人士。孩子们为了证明自身价值、提高物质地位,为了被爱、被接纳,必须作出相应反应。当我们抱着自我评价的功利态度与人交往时,就会担心自己做的是否优秀,自己是否没有价值,这样的社会环境很显然会促生害羞。 归因与标签:我们经常毫无理由地给自己贴标签,比如在一次演讲中注意到有人走神,而感觉自己讲得不好,更紧张了,觉得自己是个不称职的演讲者。一旦结论被证实,我们自然而然给自己加上标签。我们相信一切能证实标签的事,却忽略一切证明其不成立的因素。 其实关于克服害羞的大多数办法,我觉得你们都知道,比如:
但现实中,这些实用的细节技术往往会因本能的害羞,紧张得完全忘了…… 或是根本没有多少机会实践。还有一些独处时就能准备的练习,或是不常见的思路,或许对害羞者会有用:
也有一些神奇的组织,专门为沉默的你而设置: 害羞自助小组:为害羞者提供自愿与人见面的机会。这些小组有很多活动方式,比如分享运动、戏剧、文学、宗教、娱乐方面的心得。由于大家都很害羞,所以会尽量给大家自己选择自助小组,讨论一些普遍的主题。 害羞诊所(如果你也知道这样的机构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1)友情诊所:在宾夕法尼亚州派克大学的友情诊所,帮助成员用较为缓和的行为方式,来帮助沉默寡言的人克服在舞台上、演讲发言时的恐惧。 2)害羞工作室:克莱蒙特大学研究中心的 Dorothy Smith 发现越来越多人愿意加入“害羞工作室”而不是“自我肯定训练营”,因为它们最大的困难不是在特别场合需要自我肯定,而是很难和其他人进行正常交流。害羞工作室强调学习和练习对话技巧的重要性。 3)害羞诊所:位于斯坦福的害羞诊所,使用特殊方法帮助人们解决导致他们害羞的问题。比如为了缓解情绪和身体紧张,会给害羞者进行放松、调节情绪的训练。比如需要改变消极的自我认知和塑造自尊心时,会使用新方法帮助就诊者更明白自己讲的哪些谈话不恰当,以及用录音带训练人们进行自我情感表达。 另外还有一些友心学院的课程,可以帮助提升自信心,练习倾听和表达能力(关注友心人可获得课程信息):
我们往往疏于分析自己的价值观、喜好、信仰,期望着不好的事情自动转变,但这是不可能的,这门课中穿插许多有关自我意识、投射测试、电影分析、时间知觉的练习,让你更明白自己的“自我”是怎样的。
侵权声明
图片与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作品版权及观点归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 所有转载均标明出处与原作者,如尽力核查未能发现原始出处和原作者, 则默认“来自网络”。挑选优质文章,与您共同学习。重在分享,尊重原创。 若有疏漏欢迎原作者及时联络署名或删除。 |
通知公告:
- 开学焦虑,如何应对? -2021-08-29
- 开学季的礼物 -2021-08-27
- 留学生心理咨询 -2021-08-25
- 针对孩子厌学、拒绝的专项培训 -2021-08-20
- 为什么痛苦? -2021-08-20
- 重庆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联盟建设方案 -2021-08-18
- 第七届实习心理咨询师招募 -2021-05-14
- 心理超市 | 免费心理测评 -2021-04-24